近年來很多免疫過的豬場仍發(fā)生豬瘟,并以由豬瘟病毒持續(xù)性感染所致的溫和型(非典型)及繁殖障礙多見,給養(yǎng)豬生產造成巨大的損失,因此,正確、及時的診斷和采取綜合性防制措施控制豬瘟在現代養(yǎng)豬生產上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江門市某豬場曾經由于豬瘟病毒的持續(xù)性感染而得不到及時確診與有效控制,造成母豬早產、流產、死胎、不孕,以及前后死亡仔豬達780多頭。經確診并采取有效的綜合性防制措施后疫情得到了全面控制。
發(fā)病情況
江門市某豬場飼養(yǎng)母豬150頭,育肥豬1600多頭(其中部分仔豬系從外場購入),存欄仔豬400多頭。1996年6月開始發(fā)現有部分母豬出現早產、流產、弱胎、不孕等繁殖障礙現象,或產出的仔豬全身顫抖、體質虛弱、皮膚有出血性斑點,多于產出后數小時至3天內死亡,同窩仔豬基本全部發(fā)病。從7月份開始,20日齡以上的哺乳仔豬及斷奶保育仔豬也陸續(xù)發(fā)病,8-10月份發(fā)病率、病死率達到高峰。至1997年3月,該場前后死亡仔豬達780多頭。但自始至終,同場之育肥豬無一例發(fā)病,母豬除發(fā)生繁殖障礙外,均未出現其它明顯的臨床癥狀。根據病豬的臨床表現與剖檢病變,該場獸醫(yī)懷疑是由豬瘟所致。因此先后采取了超前免疫、調整免疫程序、加大豬瘟疫苗免疫劑量(5頭份,以往劑量為1-3頭份)等措施,但收效不大,疫情未得到有效控制。
臨床癥狀與剖檢變化
發(fā)病仔豬多表現為慢性經過,如患豬不食或少食,精神萎靡,不愿走動,體溫持續(xù)在41℃左右,眼瞼內側有較多分泌物,便秘和下痢交替出現,粒狀糞便表面附有粘液。皮膚有較多出血性斑點,患病后期,病豬尾尖、耳根、背部、四肢末梢、公豬陰囊、腹下等部位出現紅紫色斑點,個別公豬包皮積尿。病程為10-30天。
剖檢變化主要表現為全身淋巴結腫大、出血,呈暗紅色,切面多法,個別豬只喉頭粘膜水腫,有散在出血點,肺有出血點,腎臟色淡,皮質部有出血斑點,膀胱粘膜有多量散在出血點,脾臟周邊有出血性梗死灶。
實驗室診斷
1、RT-PCR診斷 取病豬脾、腎組織提。遥危,用豬瘟病毒特異性引物進行RT-PCR擴增豬瘟病毒E2基因,均能獲得預期基因片段,且重復性良好。
。病⒇i瘟熒光抗體染色診斷 取病豬扁桃體、脾、腎作組織觸片,丙酮固定,用豬瘟熒光抗體(由中國獸藥監(jiān)察所提供)染色,在熒光顯微鏡下檢查,可見較多量細胞漿中有翠綠色熒光,呈陽性反應。
。场游锘貧w試驗 取新生即發(fā)病仔豬及產出的死胎的脾、淋巴結、腎組織制成1:10組織懸液,經抗生素自理后,在封閉隔離的狀態(tài)下按1ml/頭接種健康仔豬3頭(來自健康場、母豬未注射過豬瘟疫苗并經豬瘟抗體檢測陰性)。接種后48-72小時開始,豬只體溫升高至40.5-41.3℃,食欲下降,72-96小時皮膚開始出現出血性斑點。第6天宰殺剖檢,各組織器官的變化呈較明顯的豬瘟病變。取血液、扁桃體、脾臟、腎臟、淋巴結作RT-PCR檢查以及制成組織觸片作豬瘟熒光抗體染色,均呈明顯的豬瘟陽性反應。取脾臟、淋巴結制成組織懸液,經無菌及離心自理后接種RK-15細胞,接毒細胞作豬瘟熒光抗體染色,在熒光顯微鏡下,可見較多量細胞漿中有翠綠色熒光,呈陽性反應。
防治措施
該場疫情經筆者確診后,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凈化種豬群 將有繁殖障礙現象并經扁桃體觸片作豬瘟熒光抗體染色呈陽性反應的母豬挑出并淘汰,先后淘汰母豬46頭。淘汰本場種公豬,外購優(yōu)質精液實行人工授精。
。、全場緊急強化免疫 將全場出現癥狀的仔豬挑選出來集中隔離飼養(yǎng)。然后選用優(yōu)質豬瘟兔化弱毒疫苗對全場2周齡以上的仔豬、種豬及育肥豬實行緊急強化免疫,免疫劑量按育肥豬10頭份、仔豬15頭份、母豬20頭份進行一次性注射。先注射無癥狀豬,最后注射有癥狀豬。對病死豬及時清理、消毒并作深埋處理。
3、制定合理免疫程序與劑量 本次疫情平息后將該場正常的豬瘟免疫程序調整為:母豬每次配種前注射豬瘟兔化弱毒疫苗5-10頭份,20日齡仔豬5頭份,50日齡仔豬5頭份。
。、其他防制措施 ①選用碘類消毒劑對全場欄舍進行一次徹底消毒,以后隔日1次。疫情平息后改為每周2-3次。同時嚴格限制人員進出豬場。②對隔離的病豬,連續(xù)1周給予抗生素和解熱鎮(zhèn)痛藥以控制繼發(fā)感染。
采用上述措施10天后,該場未見新的病例出現,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多年來隨訪未再發(fā)生過豬瘟疫情。
討論與體會
。薄㈦m然我國現用的豬瘟兔化弱毒疫苗對預防目前流行的豬瘟病毒仍是安全有效的,但以往評價疫苗免疫效果及制定免疫標準通常是以防止臨床感染為標準。應用這一標準時,常有部分豬免疫后,抗體水平不能達到防止亞臨床感染。此種亞臨床感染豬雖無明顯癥狀,但在其存活期終生帶毒、散毒,為豬瘟病毒的主要宿主。因此,疫苗應以能防止臨床感染為標準。根據流行病學特點、臨床表現、病理變化以及實驗室檢查結果,筆者認為該場的豬瘟主要是由母豬長期帶毒,處于豬瘟病毒持續(xù)性感染狀態(tài)并將病毒傳給仔豬所引起的,病毒毒力屬于中低水平。
2、用不同劑量的豬瘟兔化弱毒疫苗免疫豬,證實免疫劑量與保護水平密切相關,適當提高免疫劑量有利于提高抗體水平,同時加大劑量亦可中和一定的母源抗體。劑量不足時,攻毒后不能阻止強毒在體內復制和帶毒。免疫劑量提高到80-100PID50(約320-400。遥桑,RID為兔體反應量),攻毒后能制止亞臨床感染,所有耐過的豬只均不帶毒。目前歐洲為消滅豬瘟亞臨床感染,多采用加大免疫劑量的方法。歐洲藥典規(guī)定用C株疫苗時,骨肉注射劑量為100。校桑模担埃ǎ矗埃啊。遥桑模N覈i瘟細胞苗出廠檢驗以5萬倍稀釋能致兔體熱反應為合格,即每毫升原液含5萬RID。規(guī)定的免疫劑量為150。遥桑,折算為37PID50。這一劑量遠低于國際標準,顯然在豬瘟發(fā)病不穩(wěn)定地區(qū)應用這一劑量,不足以切斷豬瘟亞臨床感染,在養(yǎng)豬生產中應用適當加大免疫劑量,尤其是在有豬瘟存在的地區(qū)。盡管該場使用的豬瘟兔化弱毒疫苗后經實驗室按規(guī)程檢測是合格的,但原使用1-3頭份/次免疫未能有效控制豬瘟野毒的亞臨床感染,而在發(fā)生疫情后改用5-10頭份/次的免疫劑量證明效果良好。
。、加強豬瘟免疫監(jiān)測,弄清群體的免疫水平和疫苗免疫效果,是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的基本前提。同時,應用免疫監(jiān)測結合豬瘟病毒抗原檢測,可隨時掌握豬群的免疫狀態(tài),制定適合于本豬場的免疫程序,并隨時淘汰免疫耐受豬(疫苗接種后不產生或僅產生低水平抗體的豬),保持豬群的整體免疫,堅決淘汰隱性感染或潛伏感染的種公豬和母豬,消除引起仔豬感染和免疫耐受的傳染源。